智能驾驶技术迅速发展,市场上众多相关产品层出不穷,而其中凭借出色的技术和良好的用户体验,逐渐鸿篇腾飞,不少大厂也在这条道路上逐渐扎根并快速生长。
而最近有一位网友称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相比其他地区厂商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一言论引起了不少当地网友的不满,并为当地的智能驾驶技术进行辩解。
但是也有许多用户在分享自己使用各种智能驾驶技术过程中的体验,却国产智能驾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网友们的口口相传大相径庭,这到底是用户们自己的口味较挑还是技术水平真的存在差距呢?
有网友称华为的L2级自动驾驶技术相比其他地区各大厂商的L2级自动驾驶技术还“落后一点”,这是对中国人自己研发的产品的不满还是眼睛被外面其他技术水准的问题蒙蔽了双眼?
显然,中国各大汽车商研发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赶超了不少国外大厂,华为自己也在智能驾驶领域付出了巨大心血。
且不论其他国产厂商,仅就说华为方面,其智能驾驶生态系统中,就已包括了多项先进智能化系统。
包括看点驾驶帮助用户平稳、安全地完成行驶任务,通过分析驾驶行为做出判断并提供实时反馈以及建议,以此来规避潜在风险并确保用户安全。
此外,还有自动泊车系统,利用环境识别和各种复杂情境判断能够帮助用户选择最优停车方案,减少操作步骤并提高泊车效率,适用于多种泊车方式,还能实现远程泊车。
有什么样的复杂情境,它就能应对什么样的泊车方式,这种多面手性质不就是一项优秀的智能化能力吗?
还有智能巡航辅助系统,它在高速行驶时能够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通过感知周围环境及动态变化,做出判断并进行加速、减速或转向,从而减少发生碰撞和意外事故的风险,适用于各种路况。
既然高速环境下都能保证安全性,那么在其它路况下可想而知也丝毫不在话下。
此外,还有看点夜视增强功能,这一项在夜间行驶时尤其重要,通过热成像分析周围环境,能够检测到暗处及远方的人体或动物热源,并通过实时反馈提高夜间行驶安全性。
如果这一项夜视增强功能失效或者反应不够敏锐时,对驾驶员和车辆来说可是十分危险的。
这也就很能体现技术的“先进”与“落后”,先进的一方能够在各种突发的复杂情况下给出及时、准确地反馈,让人有安全感,而落后的一方则可能因为一时反应慢或者判断错误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但关于智能驾驶“先进”的标准,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口径,这样才能评判出它们之间究竟还存在哪些差距。
此标准就可以是算法准确率、算力大小、实际使用场景、突发情况下的时间反应等,同时也需要合理搭配好,以此来形成一个更加明确且科学客观的“先进”评判标准。
如果说各大厂商之间的自动驾驶水平也像国际象棋那样能排个队,那么排第几就代表着分数的多少,也间接地代表着该自动驾驶所处时代的发展水准。
目前看来,华为和小鹏所研发的自动驾驶水平相当,但排名在L2+技术之后;而名列前茅的是NAD、M7、ADS等集众多先进黑科技于一身的系统。
这么看来,华为还确实是“稍有落后”,但是多远呢?
只有等到官方对此进行排名统计后我们才能知道其大概距离,而M7与ADS又有什么不同?
我们可以说,ADS已经成为了智能驾驶领域中的标杆,其目前的自动驾驶能力足以媲美L3甚至L4级别,而它所搭载的多个高级功能完全展现出超越L2+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实力。
ADS整合了多种尖端技术,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视频等高级数据采集传感器,并配备深度感知算法、强大计算平台以及云端服务等先进组成部分。
这么看来,ADS确实拥有着强大的实力,但是我们会发现,不少使用ADS系统的用户在分享自己的使用体验时,并没有因为其强大的黑科技感到惊喜,而是表示对于其不那么成熟的性能表示担忧。
甚至还有很多用户觉得自己这几万块钱花得有些冤,不如华为和小鹏这几个价格相近又甚至要略低一点的产品。
其实用户对于体验更加重要,因为现在ADS都会升级为L3级别,不一定会具备一个超级SOTA能力能够迅速提升它的性能。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将它们之间智能化级别简单区分,那么一半以上人工干预得以让他们上升一个档次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如今却还没有流行起来。
所以,如果按下表进行对比,就会发现ADS极有可能被排到第二位,其余比如小鹏、华为等不过是在L1级别行驶感受好点而已。
不仅如此,就连特斯拉也未必能够排进前五,它究竟排在哪里?
这就要看用户对体验的重视程度了,一般来说只是开着快点,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可能无所谓,但是开着稳和安全,那可是绝大部分用户都非常重视的。
而且M7自从交付以来,就已经交付超过20万辆用户使用,他们对于M7无疑是认可充分且有体验可循的。
而且M7又搭载ADS作为其核心部分,对比一下M7和ADS之间,实用评价上M7无疑胜过ADS太多了。
另外还有不少科技数码类博主,在分享自己使用过M7之后才发现,其无论是行使过程还是实用性,都远超自家多辆特斯拉呢!
这也足以说明M7这款车在多个方面比特斯拉更优秀,然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它竟然还比特斯拉便宜?
其实关于汽车行业,每一代车型和前辈车型之间能有什么质变?
我们在过去就曾见过一些比亚迪车主自豪地将自己不开空调跑长途也能跑850km宣传出去,当时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予以肯定,但又不敢直接否定因为他们出行很顺利。
于是,用餐体验也要需要群体调查,没有使用过会排一些人的污名化宣传,所以即使有BMW这种开启ESC模式也跑950公里这种黑科技,他们也会有人说没有太大意义。
所以当我们再往下看时,就会发现,有着这些圣经之后,会出现越来越多自主品牌开始效仿,更有一些高端品牌开始进军中低端市场,并开始弹性定价争取市场份额。
于是消费者将选择权掌握于自己手中,会开始对各种潮流进行讨论并逐渐展现出偏好。
那时候,就算是同样是高端品牌,其表现却有所差异,这进一步推动核心出行体验走向绝对地位。
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讲究真正“厉害”的什么,在复杂情况出现后,面对突发情况时,它们所展现出的反应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先进”、“落后”的评判,人们依然没有结论,但随着消费者意识到选择权在自己手中以后,在其他诸多要素足够充分后,他们会更加重视实际使用体验。
不同于之前市场上“功能多即高级”的讨论,最终口味将逐渐更多样化,人们更加强调好用、安全才是硬道理,那些连开门都开不好的技术,再高级都不会得到人们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