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天才程序员:从云端转战AI,打造百万人使用的开源软件

发表时间: 2023-12-15 18:40

作者 | 褚杏娟、核子可乐

“不同于云平台转变,AI 代表的是另外一种平台迭代,但同样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构建和交付软件的方式。”


当地时间 12 月 14 日,HashiCorp 联合创始人 Mitchell Hasimoto 终于对外宣告将正式离开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告别。在公开信里,他回忆了自己十多年的创业经历、对 HashiCorp 的祝福,以及表达了自己将去探索新的领域。


Mitchell 在 12 岁就开始了首次创业,他当时编写了网络游戏作弊大全 Cheat Neopets,后来收到了 Neopets 发来的律师函。当时,Mitchell 的父母并没有太关注儿子对于电脑的喜爱,他们限制他每周只能玩两个小时的电脑。他不得不等父母睡着后偷偷编程。


上大学的时候,Mitchell 的父亲只给了他一年的时间来“搞电脑方面的事情”。如果一年内无法证明自己具有这方面的天赋,那么 Mitchell 就得自付学费,或者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当律师或医生。


大一时,他写了一个帮助同学报名选修课的软件,他每年只需花费 20 个小时来维护这款软件就能入账大约 50 万美元。但他父亲仍希望他找个正经的工作,而不是靠网站赚钱。后来他进入了一家网络开发公司才得以继续攻读计算机专业。


大三时,他在这家网络开发公司开发了他的成名作:Vagrant,这也是后来 HashiCorp 创立的重要基石。2014 年,全世界已有数百万人在使用 Vagrant。


在读书时,Mitchell 遇到了 Armon Dadgar ,他们一起为 Vagrant 工具开发了一款收费的插件应用程序,但这种商业模式占用了他们太多的时间,于是他们开发了名为 Atlas 的云服务。


Mitchell 与 Armon 创立了 HashiCorp。据 Mitchell 透露,他们还在 2013 年获得过 5000 万美元的收购要约:“5000 万美元是一笔令人瞠目结舌的钱,当时我们分别是 23 岁和 21 岁”。


随着公司发展相对成熟后,HashiCorp 有超过 1,400 名员工。作为该公司的 CTO,Mitchell 涉及到工程和产品、领导力规划、上市战略管理、客户成功建设和组织建设各个方面。在此期间,他获得了福布斯“30 Under 30”等各种荣誉。


然而因为喜欢“工程”和“编程”,Mitchell 从两年前就酝酿从 CTO 职位退下来,作为“个人贡献者”参与 HashiCorp 的工作。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能“平稳”退出并不容易,但现在这个他计划已久的一天,终于来了。


下面是 Mitchell 的离别赠言。


“是时候涉足一点新领域了”


本周早些时候,我写下这封给 HashiCorp 全体员工的信。这里我将信件内容对外公开,希望整个 HashiCorp 社区能够理解我的选择:


今天,我有一条复杂的消息要跟大家分享:我决定从 HashiCorp 离职,很快将不再是这家公司的一员。千万别误会,我对这家公司仍然感情深厚。不久之前,我刚刚参与了 HashiCorp 成立 11 周年庆典。回顾过去十年间的发展历程,我感到这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也最充实的一个阶段。


但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以及如何告别 HashiCorp。自从创立这家公司以来,我就在努力让它能够在不需要我参与日常运营、纯由其他领导者接手之下长期保持稳定。随着时间推移,我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规划,包括 2016 年辞去 CEO 职务,随时间推移迭代出一种不需要我亲自参与决策的自主领导文化,乃至最后于 2021 年离开高管团队与董事会。从那时起,我终于找回了自己的本心——当一名亲力亲为的全职工程师。


作为一名工程师,我所关注的不只有基础设施。我一直很清楚,当我个人和这家公司做好准备之后,我一定会转而追求其他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挑战。最近我刚刚有了第一个孩子,在休假期间我开始认真反思,觉得现在就是完成这种转变的适合时机。云自动化与基础设施工具的世界虽仍充斥着各种机遇和增长,但在这一领域工作了近 15 年之后,我觉得是时候涉足一点新领域了。


虽然告别 HashiCorp 完全是按计划行事,但这个时刻的真正到来仍令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在成年之后,我的人生几乎都跟这家公司有关,最深刻的记忆也大多与它紧密缠绕。漫长的经历无法一一回顾,但我想跟大家分享几个最激动人心的瞬间。


在共同创办 HashiCorp 的几年之前,Armon(Armon Dadgar,Hashi Corp 联合创始人兼 CTO)跟我就一直在密切关注云、自动化和分布式系统。当时的我们还只是十来岁的孩子,我们会半开玩笑地提到:“你说,会不会有一天连世界上最大的企业都离不开我们的软件?”我们也没有停留在想象阶段,而是把一些想法转化成了实际代码。接下来我们获得了几千家用户,这时候就得专门创办一家公司承接这笔业务了。后来,我们又决定采取下一步行动、着手筹集资金。就这样,HashiCorp 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样子:经过一系列像这样的小小开拓,我们恍然发现自己当初那种充满理想主义的少年想象已然成为现实。



2013 年时的 Mitchell 与 Armon


在刚刚起步之时,我觉得那些 “第一次”特别重要。2015 年的第一届 HashiConf 大会将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最特别的回忆。对我来说,这是数字世界第一次真正与物理世界对接,如今想来仍然如梦似幻。我知道我们的软件拥有很高的下载量,我自己每天也在跟社区成员们在线互动,但看到几百人愿意亲赴现场仍是完全不同的别样体验。我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从这一刻开始真正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我感受到了内心的挣扎:一方面想要构建起强大的业务,另一方面又为不知如何管理好自己和 Armon 创立的这家公司而感到惶恐。总之,非常感谢每一位参加首届 HashiConf 大会的早期采用者和公司员工。



HashiConf 2015 大会盛况


仅仅几年之后,我们的第一次整体远程办公探索就再次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时候公司的员工甚至比第一届 HashiConf 大会的观众还要多!而且这家公司由我和 Armon 一手创办、专注于对技术的探索,这也让我深切感受到员工的重要意义。现在回想起来,我和员工们共同度过的时光正是人生中又一段重要经历。


在我与 HashiCorp 的合作历程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影响深远的重要时刻。一幕幕情景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当中,我重视其中每一段经历、包括那些艰难的时光,也将其视为达成每个里程碑的必要过程。


我与 Armon 一起工作了近 15 年(甚至早于 HashiCorp 的创立),而且与 Dave(Dave McJannet,HashiCorp CEO)也合作超过了七年。我们一起领导这家企业,直到 2021 年我决定退出高管团队。我们培养出了亲密的友谊,我坚定相信他们的领导能力,也永远怀念与他们并肩战斗的岁月。



Armon、Mitchell 和 Dave


当初创立这家公司时,我们秉持的多云理念还颇有争议、甚至可以说是离经叛道,但现如今已经被主流所广泛接受。我参与开发的软件在整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涵盖业余技术爱好者到全球最大企业的专业人士。最近,GitHub Octoverse 报告发现,HashiCorp 配置语言(HCL)再次成为开源项目中广泛使用的顶级语言之一。这意味着 HashiCorp 在行业中仍具有持续影响力、保持增长且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如今的一切都超出了我当初的期望,我也深深为自己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做出微小的贡献而感到自豪。


正如之前所说,我在成年之后的整个人生几乎都是围绕着 HashiCorp 所展开。这家公司不仅对我的个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是对很多其他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活跃热情的社区、尊贵的客户、往来密切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以及出色的 HashiCorp 员工们。感谢大家付出的努力和倾注的信任。最后,我向公司全体同仁致以衷心祝愿。我将为你们喝彩,感谢大家在 HashiCorp 发展之旅中做出的贡献,也期待看到你们再创新的辉煌!


“Mitchell 一直是我的榜样之一”


对于这个消息,网友更多给出的祝福和赞誉:


“祝贺您在取得的成就:建立一家行业标准的公司,然后根据自己的条件仔细规划退出,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Mitchell 一直是我的榜样之一,他既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也是一个非常正派、谦虚的人。我真的很期待他将创造出其他令人惊奇的东西。”


“Mitchell 是我能想到的唯一一个经历过 tinkerer/IC -> 创始人-> CXO,然后回到自己公司 IC 的人 。此外,他关于 Zig 的著作对像我这样对其感到好奇的人也非常有帮助。来自 IC 同仁的崇高敬意!”


“我最尊重 Mitchell 的一点是他实际上经常编码。很多‘领导’都是空谈,没有行动或技巧。也许他们曾经有过一些 git 提交,但我总觉得 Mitchell 始终在编码。 不过,不幸的是公司的开源许可发生了一些变故。”


大家也很关注 Mitchell 的未来去向,但他并没有透露更多。他个人网站 2022 年后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他的个人项目 Ghostty(终端模拟器)、Zig 编程语言相关和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见解。因此,很多人猜测 Mitchell 可能要转战到 AI 领域。


Mitchell 实际上也发表了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推文,但似乎他对现在的这些技术并不满意。11 月份,他略带愤怒地指出 Copilot “社交编码”功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他也曾经吐槽道,“如果人工智能社区的人们能够停止用“就是你所需要的”来结束他们的论文标题,那就太好了。”


那么 Mitchell 眼里的 AI 发展是怎样的呢?

Mitchell 对 AI 发展的预测


今年 4 月份,Mitchell 从云崛起的历史视角回顾整个 AI 发展过程,借此通过对云服务和 AI 进行比较、并对未来做出预测。


Mitchell 认为,近期的 AI 发展拥有即时价值的创造力,但由于附加功能和工具的缺失而导致在很多场景下有点不切实际,不过他相信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


Mitchell 预测,AI 领域会将某种属性用“新”与“旧”明确划分开来,而拥抱“新”产品和业务的厂商将对下一代用户产生更强大的吸引力。同时,生成式 AI 在为新型软件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让“遗留”软件变得更好。


下面是 Mitchell 在文章里对自己观点的详细论述:


即时价值


云服务的早期成功标志,在于能够为采用者提供即时价值。对于小型项目而言,EC2 是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服务器资源获取方式;而 S3 同样是存储/交付静态资产与二进制 blob 的简单可靠方案。所有这一切都基于简单易用的 HTTP API,相当于是敞开怀抱欢迎工程师们迈向这个自动化新时代。


近期的 AI 发展也有着同样直接的价值创造力。以往那些难以快速汇总的问题,例如情感分析(“这段内容有攻击性吗?”)如今已被轻松解决。而 Copilot 等工具生成的代码不仅帮得上忙,有时候甚至比我们自己写的还要好。而且,生成式 AI 跟当初的云服务一样,也是从易于上手的 HTTP API 起步,鼓励工程师们迈向这个自动化的新时代。


即时价值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建立起热情的早期用户群体,并在市场上引发了巨大轰动。但与此同时,很多人把即时价值误解成了持续价值。AI 的确表现出了激动人心的早期潜力,但这份价值能够扩展到多大、持续多久仍然有待观察。


大家可能还记得加密货币,在我看来它就没能通过测试,即缺乏显而易见的即时价值。支持者坚称加密货币拥有各种长期的未来价值……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我只知道时至今日,我们对于手头持有的比特币也不知道该怎么使用——除了投机炒作。整整 13 年过去,无论是不是真的拥有长期潜力,加密货币都仍未表现出真正的即时价值。


不切实际的开端


早期云计算根本不足以支撑并解决大量问题,所以很多人觉得它有点不切实际。直到 2008 年,也就是 EC2 亮相的两年之后,云实例才真正有了长期 IP 地址。同样是在这个时候,亚马逊云科技才拿出能够可靠保存数据的持久存储服务。刚开始,所有 EC2 实例都位于共享公共网络之上,直到三年后的 2009 年推出 VPC。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当然不能孤立地判断某种事物是否不切实际,毕竟事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且互为依托。因此,虽然这种专用网络的缺失无法满足商业软件构建与交付的需要,但对于小型项目和早期初创公司来说并没什么影响。于是他们热情投身于云计算当中,给这个新兴行业带来了关注度和旺盛的增长势头。这又反过来推动亚马逊云科技不断发布新服务,把不切实际转化成了脚踏实地。


而随着云计算的普及和炒作,当时的人们普遍有种误解,即“这东西不是给真正的大企业用的。”可随着云能力的不断增强,论调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诸如“财富 500 强企业永远不会上云”、“受监管的企业永远不会上云”、“政府机构永远不会上云”之类的说辞一一过时。时至今日,就连美国的国防机构都开始高度依赖云基础设施。


而当下的 AI 技术也处于类似的境地。尽管它拥有突出的即时价值,但由于附加功能和工具的缺失而导致在很多场景下有点不切实际。必须承认,面对某些问题它很难、甚至根本没办法给出正确的答案。大语言模型与外部最新知识的融合也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工具缺乏企业的广泛支持,整个市场也处于群雄并起、态势不明的混乱阶段。


但就像当初的云计算一样,我发现人们再次用笃定的语气言之凿凿:“AI 永远没法生成大量代码”或者“AI 永远需要人的指导”等等。也许是,也许不是。这些误解本身无法被立即破除,但千万不要因为它们的存在而忽略时代的整体趋势。


而考虑到 AI 已经表现出极强的即时价值,我相信这个问题会像当初的云计算一样得到解决。AI 当中不切实际的部分并不在于它没用,而在于难以大规模集成或者证明其普适性。好在这是个能够解决的问题,那接下来就要交给时间了。


在考虑种种有待证明的潜在价值时,也确有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举个极端的例子,通用人工智能(AGI)到底能不能实现仍无宝座,而且现今存在的模型似乎都没办法通往真正的 AGI。然而,这样的所谓“不切实际”属于涉及未经证实的狭义价值挑战,并不满足我前面提到的“不切实际”定义。


软件属性正在演变


平台转变的一大标志性特征,就是会迫使软件属性也同步发生演变。适配这些属性的软件通常会有专门的头衔,例如“云原生”或者“移动优先”。早在 2016 年,我就曾在演讲中介绍过“云原生”属性,即从静态思维方式向着动态思维方式的转变:



(上图并非我在 2016 年使用的初版幻灯片,而是引入了更多现代元素。我们曾在随后几年多次在 HashiCorp 演示环节中用到。)


我的观点是,左侧中的软件属于“传统软件”,即虽然也可以在云环境中运行,但却比不上具备同等功能、但采用动态/云原生方法的新软件。对于左边这类软件供应商来说,他们的产品也更有可能被构建同类软件、但具备右侧属性的初创公司所蚕食。举个例子,我一直认为如果老牌企业真能适应云原生世界,那么 Vault 压根就不会存在。


软件属性变化的鲜明案例就是当初的移动应用。2010 年初,我曾跟美国一家大型银行的 CEO 当面交流。他反问我,“你觉得人们选择更换银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听了我提出的几个错误答案后,他表示“谁家的移动应用功能更丰富,人们就更愿意选谁。”也正因为如此,银行才需要在云服务和软件工程中投入这么多的资金,而这一切都将以移动功能的形式呈现。而那些长期对于移动设备的兴起态势无动于衷的银行,必将失去更多客户。


另一个更古老的例子则是 Web 应用。相信大家也有印象:如果某项服务推出了 Web 版本,那么用户也更乐于选用。Web 应用的性能表现也是同理,性能越好则吸引力越强。


我推测 AI 领域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将有某种属性将“新”与“旧”明确划分开来,而拥抱“新”产品和业务的厂商将对下一代用户产生更强大的吸引力。“旧”软件当然不会被立即淘汰,只是与“新”软件相比,前者会成为越来越缺乏吸引力的选项,而且双方的差距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大。


当然,现在对这种属性做具体判断还为时过早,恐怕还须多年的积淀和发展才能找出有说服力的答案。不过从当前大语言模型提供的商品化自然语言界面来看,未来所有软件至少都需要提供某种形式的自然语言交互选项。例如拥有事件生成功能的日历应用、具有语言引导配置的命令行工具、提供高质量使用助手的 SaaS 等。这些都是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能够为用户提供良好体验,而且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市场对软件产品的基本要求。


只要各行各业的老牌厂商能够意识到这股洪流、做出反应并适应转变,相信都可以平稳迈入生成式 AI 新时代。必须承认,除了 AI 增强之外,大多数应用的核心功能仍是其能够健康存续的善根前提。而 AI 技术的转变则为初创公司带来机遇,让他们能够成功超越那些迟迟不肯自我革新的传统巨头。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我认为早期云计算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给出了妥善的迁移方案。尽管功能仍然有限,但“原样上云”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云计算的使用门槛。其他大型平台转变(例如容器化)也表现出了类似的特征。


而云端之上的后续演进,例如 Heroku 或者更普遍的平台即服务(PaaS),则不具备这样的向下兼容能力。虽然早期 PaaS 也曾非常流行,但由于很难、甚至根本无法与“遗留”应用程序相集成,所以在平台变革浪潮中的意义相对有限。


换句话说,那些要求抛弃旧技术才能采用的新技术,往往比积极接纳旧技术的新技术更难在整个行业中产生广泛影响、得到普遍接受。


而如今的生成式 AI 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它们在为新型软件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让“遗留”软件变得更好。


这也是我个人对 Web3 生态系统评价不高的一大主要原因。因为 Web3 划出了明确的边界:只存在 dApp 和非 dApp,二者之间没有缓冲地带。我知道理论上某些功能可以采取“链上”构建,但很多功能仍然不行,这会严重限制整个生态系统的推广和落地。


总结


AI 可能正在迎来自己的“平台转变”时刻,我也坚定相信与早期云计算拥有一系列优良品质的 AI 能够克服当下这些暂时性的挑战。


如果判断正确,那么我们正身处这场漫长比赛的开头几局。假设把亚马逊云科技发布 S3 和 EC2 视为云平台转变的起点,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将需要十年左右才能逐步发展成熟,而那些“传统”主流企业将在此期间持续遭受冲击、顽固不化者则被最终淘汰出局。


当然,我也承认 AI 掀起的热潮在社会影响力方面要远超当初的云计算,所以也许市场成熟的时间周期会更短。但无论如何,我仍认为至少还有几年的“开放窗口”可供先行者们充分把握。


未来的命运就取决于当下,请大家务必认真关注、努力把握。


相关链接:

https://www.hashicorp.com/blog/mitchell-reflects-as-he-departs-hashicorp

https://mitchellh.com/writing/ai-through-a-cloud-l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