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安卓手机商店垄断背后的真相

发表时间: 2024-06-13 17:49

前段时间,有朋友送了我一台OPPO手机,我决定把它送给我妈。

但在用了一次之后,我放弃了,因为我觉得我妈很难驾驭它。

我想到给我妈换手机是因为有天晚上,她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自己的手机太卡。众所周知,我和我妈的关系属于相敬如宾的那种,一般没有急事,彼此是不会联系的。

单从这点上判断,她的手机的确已经卡到忍无可忍了。

但她的手机刚买了不到两年,怎么会卡得没法用呢?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机器的沦丧呢?

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我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回了趟家。她确实没有骗我,手机卡得就像卡夫卡的小说一样。

那天,我花了很长的时间给她清理手机,临走的时候,她问我:为什么现在的手机会这样呢?

我想用这期视频,回答一下她的疑问。

1

我体会到我妈的疑惑,是我第一次打开那台OPPO手机的时候。

第一次开机,我就被数量巨大的预装软件和各种各样汹涌而来的弹窗震惊了。我相信,这种比纪录片《野性地球》更加野性的系统,我妈是肯定是驾驭不了的。

打开OPPO应用商店,推荐的多数是游戏和我妈永远都用不上的软件。我不小心下划了一下,马上就出了一屏信息夹杂着大量推广。如果你不小心点了一下,你的手机上马上就被下载了一个“皮皮虾”,它甚至不需要你同意,只要你不小心碰到了,它就已经在安装了,你还没有反应过来它就安装完成了。

那我就下载一个第三方应用商店呗,但在应用商店里竟然搜不到应用宝。我去应用宝的官网下载了APK文件,等到安装的时候,系统立刻出来提醒它存在风险,说“未经安全审核”,我坚持要安装,要点“授权本次安装”。但我想,其他人一般就被吓住了,不像我这么轴。

我终于知道我妈的手机上那些奇奇怪怪的软件是怎么来的了,别说是我妈,我都驾驭不了这台手机。

我很早就用过安卓手机,以前的手机不是这样的。

我上大学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时代转折。

大三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手机从诺基亚换成了中兴,那台性能不算优异、用户体验相当卡夫卡的中兴手机,是我的第一台智能手机。那时候,苹果已经推出了跨时代的iPhone,HTC和三星横扫安卓世界。

我选择中兴,除了期待国货中兴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那是我唯一买得起的智能手机。即使廉价,但当时的手机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

安卓系统有很多新鲜的玩法,比如,用刷机软件刷机,从应用商店下载最新的APP。

2

那时候,手机厂商还没有内置的应用商店,我一般去豌豆荚下东西。

豌豆荚是李开复创新工场首批孵化的项目,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最早做安卓应用分发的公司。

在当时还略显粗糙的移动互联网行业,豌豆荚以清新的设计广受好评。在很长一段时间,它和91助手、360手机助手、应用宝一起组成了中国应用商店的第一梯队。

那是第三方应用商店的黄金时代,在手机厂商无暇他顾的年代,第三方应用商店完善了草莽时代的用户体验。

黄金时代的巅峰出现在2013年,那年,百度宣布以创纪录的19亿美元收购了91无线,这是一个高到出人意料的价格。有媒体测算,这个价格相当于91母公司网龙115个季度的收入。

当时,今日头条的估值还不到5亿美元。

但百度觉得值。

那时,移动互联网依然混沌,但所有人都看到了它未来巨大的可能性。巨头们在焦虑中混战,争夺一张通往彼岸的“船票”。

彼时彼刻,应用商店被认为是船票之一,因为它是APP分发的流量入口。在PC时代吃尽流量入口红利的百度,尤其笃信这一点。

雷总说:站在风口,猪也会飞起来。

在那个年代,应用商店正站在风口。

在宣布收购91无线两周之后,百度投资部的负责人也找到豌豆荚谈收购,但被拒绝了,因为豌豆荚还有做移动内容入口的大梦想。据说,阿里曾出价15亿美元,也被拒绝了。

但仅仅三年之后的2016年,豌豆荚就卖给了阿里,价格断崖式降到了2亿美元。

又过了四年,百度宣布91和安卓市场渠道下线,统一整合成了百度手机助手。当年花了那么多的钱,基本打了水漂。

2

为什么短短三年,第三方应用商店就从时代的风口变成了失落的伙伴呢?

因为这个长坡厚雪的优质市场,吸引了手机厂商的目光。

我之前的片子里就介绍过,苹果税、渠道服这些躺着挣钱的买卖,本质上都是应用商店赚钱的路子。在更加草莽的年代,应用商店和游戏厂商分成比例曾经到达过夸张的9:1,这是个让苹果看了都要流泪的比例。

除了抽成之外,国内的应用商店还可以大张旗鼓地卖推广位。

手机厂商们并不讳言这一点。

2018年上市前夕,小米在香港路演,雷军说了这么一段话:

小米是同时能做电商、硬件和互联网的全能型公司。也就是说,小米通过互联网增强用户体验,同时为手机、硬件和电商带来流量,进行变现,其主要利润来自于互联网。

所以,雷军当时认为港交所给小米的估值太低了,小米的估值应该是“腾讯乘苹果”。

小米模式的本质其实就是互联网的打法,低价占领市场,然后再靠互联网服务长期收租。小米手机看似微利,但手机背后的互联网服务利润率并不低。

根据小米集团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智能手机部分的毛利率是14.8%,而互联网服务部分的毛利率高达74.2%。

正是由于毛利率高,互联网服务这个板块长时间都是小米利润的主要贡献者。

与其他互联网服务相比,手机厂商最简单的操作就是广告和应用商店。

前者是最简单的买卖,作为手机厂商,可以让广告出现在手机的任何地方,随时推送,渠道稳定,躺着挣钱。

我前面说的OPPO手机上无处不在的广告,就验证了这一点。

应用商店则掌握了APP的分发权,除了收取广告费之外。针对利润较高的游戏行业,手机厂商们还发明了渠道服这一核心科技,分成动辄就是50%。

理论上来讲,如果用户足够多,即使卖手机不挣钱,但通过细致经营这些手机用户,也可以挣大钱。

小米、OPPO并非个例,我国的大多数手机厂商都走的都是这条路。

3

当手机厂商亲自下场做应用商店的时候,留给第三方应用商店的空间就很小了。

当你想绕开手机厂商内置的应用商店时,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阻拦你、恐吓你甚至直接替换安装包。

《中国消费者报》在今年3月份就曾经报道过,很多用户使用第三方渠道下载APP时,会遭遇手机的安全风险提示,非要安装,需要进行复杂的安全验证。有的手机厂商还会导流到自家应用商店。

我用那台OPPO手机验证了一下,我从优酷的官网下载APK文件,刚下载下来的时候,系统就推荐去自家商店。我坚持用安装包安装,它扫描了半天后弹出了安全提示,说这个安装包会卡顿、闪退,给了你“安装兼容版本”的选项。你一旦点击了,马上就跳到了OPPO自带的应用商店安装了。

我在之前的视频中就提到过,如果你从手机厂商自家的应用商店里下载游戏,大概率玩的就是渠道服,厂商就可以抽成50%。为了限制游戏方逃避“渠道税”,手机厂商用尽各种手段限制用户从第三方下载APP。

剪辑问我:“这样的手段是不是不正当的?”

当然。

裁判员亲自下场,那些运动员怎么可能打得过呢?

公理公道地说,很多第三方应用商店做的是比OPPO们自带的应用商店好的。但现实的竞争,很多时候并不比拼产品。或者说,并不只比拼产品。在大多数时候,手机厂商能利用自己对手机系统的垄断和控制力,让这些好的产品消失在用户的视野里。

我并不关心OPPO们不光彩的限制行为是否属于垄断或者不正当竞争。我作为一名消费者想讨论的是,OPPO阻止消费者从其他渠道下载应用,会不会侵犯我们的利益?

这是显而易见的。

手机厂商通过滥用风险提示,通过人为设置障碍、增加安装难度的方式,不断地规训消费者,让消费者习惯从厂商的应用商店里下载应用,好让厂商赚取利润。

很多消费者可能觉得这也没啥,毕竟从厂商那里下方便,全程都没有提示,不像用第三方,三天两头弹窗。

但这带来的后果是,消费者丧失了自由选择权,厂商携用户以令开发者。那些拒绝交“渠道税”,胆敢不和它们合作的开发者,一定不会轻易被消费者看到。这其中,更多的一定是那些小而美但利润低的APP或游戏。

而动不动就出现在你手机上,你一不小心就被安装的游戏或APP,一定是那些利润高的、来钱快的,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

所以,在垄断了底层系统和应用分发的厂商面前,我们每一个消费者,都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沉默且脆弱。

面对自己的利益受损,消费者甚至无处维权。开发者面对强大到近乎上帝的手机厂商,也只能敢怒不敢言,继续让它们雁过拔毛,反正也可以从用户那里再赚回来。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消费者受伤的世界达成了,就像我妈一样。

她买了一台手机,但也成了这台手机的人质和俘虏。

参考资料:

豌豆荚PC端与PP助手下线思考:市场需要第三方移动应用商店 钉科技

手机厂商的“围剿”,已让第三方应用商店无路可退 三易生活

豌豆荚PC版停止服务,第三方应用商店辉煌不再,黑手竟是华米OV?界面

App也卷不动了 界面

百度收购惨案:91无线、PPS都去哪儿了?贝克街探案官

百度19亿美元打水漂?曾与阿里争抢的“香饽饽”91下线 红星新闻

福建人的流量生意 接招

谁会接盘豌豆荚?财新

同步推创始人熊俊:还有理想 但不再理想化 创业邦

在风口种豌豆 《三联生活周刊》

3·15重磅|手机厂商筑起APP的“垄断”高墙:用户下载选择权“名存实亡”《消费者报道》

手机厂商阻碍用户正常下载APP被指侵权!涉及小米、vivo等 《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