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云计算进入下一个十年、全行业上云的逐步深化,云原生技术已成为拓展云计算使用边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
对于互联网和科技巨头而言,这也意味着一个万亿级的新赛道正应“云”而生。
“近年来,云原生产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云服务商纷纷进入全面云原生化的时代,软件企业的云原生转型步伐也不断加快。而在需求端,云原生化开始从业内的头部企业逐步下沉到中小企业,从领先企业的尝鲜变为主流企业的必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下称“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26日在“2021年云原生产业大会”上表示,从产业规模来看,云原生产业的年均增速已超过30%。
所谓“云原生”,根据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给出的定义,即是指,以容器、服务网格、微服务、不可变基础设施和声明式 API为代表的技术体系,有利于各组织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新型动态环境中,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应用。
但作为一项2013年被提出、2019年才在国内逐步普及推广的新兴技术,系统性的标准体系和行业规划的缺失,制约了云原生技术的推广普及。为此,中国信通院牵头制定了国内首个云原生成熟度模型,并在上述会议上首次公开发布。
云原生能力成熟度模型是基于云原生构建的业务应用的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覆盖IT架构的全栈技术能力建设,是一套体系化的方法论、实践和标准的集合,能够从基础设施域、应用研发域、服务治理域以及组织管理域等四个方面评估云原生业务应用在弹性、高可用、自愈性、可观测性以及自动化等方面的云原生能力成熟度。
该模型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分别是:云原生技术架构成熟度评估方法、云原生业务应用综合成熟度评估方法、云原生平台安全能力要求。
“之所以在现阶段推出成熟度模型,是因为整个云原生体系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其重要性也更加凸显。”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对该模型制定的意义解读称,目前,云原生底层核心技术已完成整合并趋于成熟,细分领域的衍生技术呈井喷式爆发,据不完全统计,技术生态的热点开源项目已超300个,涵盖技术能力的方方面面。
她还表示,随着云原生化的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正成为主流,以云原生为核心的融合应用正成为新蓝海。
但栗蔚也指出,虽然在用户侧,全面转型云原生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在执行层面,仍存在“三难”问题,即诊断难、规划难、选型难,需求和供给不能精确对应,缺少权威建设指南。而技术供给侧,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产品能力构建缺少“灯塔”,技术押宝的风险掣肘问题逐步凸显。
“云原生产业仍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栗蔚称,该成熟度模型为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提供引领,将助力全面云原生化的实现。
有了行业性的成熟度规范指南,下一步,应如何更好地推动云原生产业发展?
何宝宏对此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融合共促推动云原生产业快速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协同攻关,不断丰富和完善云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二是加快提升云效能推动企业深度用云,推动传统行业上云率持续攀升,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三是夯实云原生支撑保障体系,推动云原生应用相关方案和政策落地实施,不断完善云原生关键技术、服务和应用的标准体系,推动与国际主流评测体系的结果互认。
对于产业的融合性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在会上还提出倡议,希望业界能够大力探索云原生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新的数字生产力,为新基建产业发展提供协同创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