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发展人工智能驱动的新一代生产力

发表时间: 2024-05-31 12:04

严颂

当前,人类在经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开始进入智能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底层技术从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全面连接,让计算机系统具备对外界的声音、图像、触感等信息的感知,到通过对感知的信息进行思考、理解、判断、决策等高级思维活动能力升级演进。以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智能互联网,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开新质生产力大门。

人工智能契合新质生产力本质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与人工智能内在本质特征高度契合。

人工智能凸显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特征。高科技支撑是新质生产力区别传统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为代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催生未来产业不断发展。以“人工智能+”为着力点,促进各学科领域技术突破,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工具,赋能应用场景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形成产业新形态和增长新动能。

人工智能凸显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特征。新质生产力高效能主要表现在其投入产出效率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颠覆性影响。人工智能因数据而生,融入各产业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通过高效处理和分析多模态数据,形成更富效率的人机协作,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高效利用,带来劳动者能力增长、劳动资料智能升级、劳动对象形态拓展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创造了新的生产空间,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凸显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特征。新质生产力更多体现技术、知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而不是依靠大量的物质要素的投入,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人工智能通过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实现智能生产、自动检测和质量控制,显著提升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依托高水平的生产力,实现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通过推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的智能革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以人工智能为引领加快培育和发展湖南新质生产力

湖南发展人工智能,具备良好的人才与科研力量、产业场景、数据资源。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牢牢抓住人工智能这个“重要引擎”,综合施策,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

聚焦人工智能发展统筹谋划,加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要以更前瞻的视野、更全局的思考、更务实的担当,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出台“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抓规划、抓改革、抓服务,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项目、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统筹,深化经济、科技等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真正将科技与产业、金融、教育等各方面工作协同起来,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凝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以科技自立自强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加快湘江科学城、岳麓山大科城和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等建设,集聚整合各类高能级要素,全力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高地。建立健全重点科研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研究机制,探索“单家企业突破+新型举国体制作战”的湖南模式,依托“4+4”科创工程,强化湘江实验室龙头引领作用,推动省级实验室体系能级提升,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支持领军企业推进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原创性技术攻关,加快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以新兴产业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加快湖南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建设,整合优化算力资源,降低算力使用成本,更好满足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产业应用对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快速增长的需求。要密切围绕新需求,立足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新产品和新服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垂直类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车、智能农机、智能康养设备等产品,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探索构建“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创新,大力培引“专精特新”企业,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

聚焦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锻造新质生产力。发挥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促进人工智能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产业变革。积极推进 “智赋万企”行动,加快推进传统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畅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企业智造转型路径,释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聚变效应。深化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实现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聚焦培养人工智能科技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深化人才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针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畅通引进渠道、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服务,健全要素参与的分配机制,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下。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推动变革。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打造人工智能实践应用创新平台,创新实践应用场景,加强产学研融通,加大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的联合培养力度,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

聚焦人工智能综合治理,防范新质生产力安全伦理风险。探索实施“人工智能+”领域包容审慎、创新友好的政策环境,促进行业发展,降低产业应用合规成本。面对安全伦理风险,建设人工智能安全保障平台,形成人工智能安全防控体系框架。加大“小快灵”“小切口”立法力度,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法规建设,重点解决监管制度的稳定性和前瞻性。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伦理制度建设,真正把人文伦理观念融入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中,推动技术应用向上向善。加强人工智能综合治理,建立健全行业监督机制,推动行业自律自治,提高公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防止人工智能技术的恶用滥用。

(作者系省委网信办网络执法与监督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