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麦收季:大数据视角下的丰收景象

发表时间: 2024-05-31 12:44

新华社郑州5月31日电 题:河南:大数据里的麦收

新华社记者刘金辉、马意翀

麦浪滚滚,机器轰鸣,河南漯河市召陵区收割机手谢国兵打开手机里的“河南农机云”软件,点击“开始作业”,2个多小时后,他点击“结束作业”,弹出收割的面积“23.6亩”。

“我们一般给种粮大户收割的时候,用这个功能,计算准确,不用再人工量地了。”55岁的谢国兵一边演示一边说,“它还有很多功能,我种了180亩小麦,如果我没有收割机,我就可以搜到离我最近的收割机,点击‘联系机手’,就能给他打电话了。”

这款软件由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与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合作开发,是河南农机信息化平台——“河南农机云平台”的移动端。记者在这个云平台的电脑端看到,不同的页面显示着收割机、农机维修点及服务中心、烘干机的位置,实时监测着全省小麦的机收进度。

“这是2022年开发的平台,需要在农机上安装一个北斗智能终端,我们先在漯河、信阳等地进行了两年试点,今年开始全省推广。”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农机装备处负责人赵华威说,它的首要功能是应急,比如,某个地区预报有雨,那就要提前调配收割机去抢收,同时,烘干机做好准备;其次是为机手提供丈量、维修等服务,为农户提供机手信息;此外还能监测全省的机收面积。

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种植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大规模机收的时间在13天左右,今年预计有20万台联合收割机“参战”,机收率超过99%。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大面积的小麦收割,且面临降雨等不利天气因素的影响,除了提高收割机的利用率外,机器维修同样需要高效。

在河南南阳市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的监控大屏幕上,除了显示小麦生长情况、预估产量以及农机的定位外,还有6个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和104个维修点的位置信息、联系方式,凡是在当地农机服务点登记过的外地机手都可以获取这些维修站点的位置。

在邓州市潍柴雷沃智慧农业专用配件服务部的电脑屏幕上,正在作业的该公司生产的联合拖拉机的型号、位置、出厂信息均有显示,各种配件的用量、存量信息一目了然,如果哪个配件余量很少了,还会预警。

机手代继伟从山东菏泽来邓州收麦,他发现收割机上的一个卡簧丢了,旁边的皮带也有些磨损,便打了潍柴雷沃的报修电话,维修工程师很快根据其机型找到了合适的配件,半个小时赶到麦田里,20多分钟便为其装上卡簧、更换皮带。

“近几年生产的联合收割机都安装有定位系统,一方面可以帮助地方上调配农机,另一方面为快速维修服务提供帮助。”该服务部负责人张林昊说。

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主任李占说,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农业部门可以精准预测小麦最佳收获期,为大规模机收提供信息服务。此外,经过计算机数据计算,建立小麦亩产大数据模型,小麦产量预估准确度可以达到93%。

“我用过6台联合收割机,一代比一代强,从65马力到220马力,从一天收80亩到一天收150亩,现在装上智能终端后,好多事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太方便了。”做了21年收割机手的谢国兵感慨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