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操作系统发展现况分析

发表时间: 2024-03-21 16:05

前言:

8月12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全栅场效应晶体管)结构集成电路设计所需的ECAD软件的临时最终规则; 以金刚石、氧化镓为代表的超宽带隙半导体材料; 燃气涡轮发动机 所使用的包括压力增益燃烧 (PGC) 在内的四种技术受到新的出口管制。 我相信很多中国人看到类似的出口管制或制裁消息并不感到惊讶。 毕竟,自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以来,中美之间的明争暗斗早已进入了普罗大众的视野,不少人甚至对制裁产生了担忧。 该名单早已成为“新闻新闻”。 毕竟,这代表着我们第一次遇到一个更有实力、有正面对抗实力的“敌人”。 大家不知道的是,中美两国在关系国家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的操作系统领域的斗争。 已经开始。

来源

1969年12月,在北京十三陵龙虎山脚下,一处僻静的地方隐藏着一座名为“200号”的科研基地。 以北京大学为首、四机部、石油部组成的科研团队来攻克我国最早的操作系统“150机”。 他们面临着“无数据、无经验、无人才”的困境。 甚至很多人只能想象操作系统是什么样子。 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经过科研人员三年多的努力,硬件和软件一一突破,150台机器清晰响亮地唱响了《东方红》,宣告了中国首个自主版权运营的诞生。系统。

150 机器为石油勘探带来了第一次数字革命。 十多年来,它经历了各种考验,甚至还获得了国务院的特别表彰。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但受限于当时国民经济的尴尬。 然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后期,商业操作系统的诞生始终缺乏培育条件。

夜晚

商业操作系统应该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疤。 随着COSIX系统的失败,中国逐渐失去了在操作系统领域与美国竞争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还没有中文版。 古代程序员代表人物吴晓军利用逆向工程解构了微软DOS,开发出了中文DOS。 另一群人围绕该系统开发了一系列插件中文平台作为支撑。 用户对中文版的反馈非常热烈,从业者也非常兴奋。 他们甚至还就中文版内核和插件哪个更好展开了大讨论。 于是,1994年4月,微软发布了正式中文版。 第一代程序员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几百万行中文代码,连同用户市场,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1998年,汉王科技将中文手写技术授权给微软。 几个月后,微软开发了自己的技术,并试图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中。 这里有很多死去的企业家。 历史一次次告诉国人,躺着在微软生态上发展,避开微软核心系统,才能生存。 中国的操作系统乃至其衍生软件都被卡在了命运的喉咙里。

黎明

微软系统有后门吗? 当生意之门关闭时,损失的只是利润。 我们或许还能忍受这一点,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但微软是否有后门确实关系到国家安全。 1989年,法国《菲加报》罗报报道:“五眼联盟FIVE EYES”至今仍在运行,被美国用来窃取欧洲经济信息。 次年,美国对南斯拉夫发动信息战,入侵其系统,导致其部分设备超标。 因负载而失败,美国的各种黑历史再次将国产操作系统推上了历史舞台。

1994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龚敏。 芬兰人回国度假,带了20张碟。 他们身上安装的Linux系统成为了中国操作系统的曙光。 1998年,微软反垄断案加剧了业界对微软的担忧。 1999年这个极其特殊的年份,一个独立可控的操作系统成为国家决策层、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共同诉求。 国产Linux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登上了舞台。 其中,知名的Linux产品有四个:Xteam、Blue Dot、 Soft和Red Flag。 前两家是民营企业,后两家是国家队。

中国第一个中文Linux-Xteam诞生于北京平谷县一家酒店的后院。

2000年互联网繁荣时期,15人的蓝点团队创造了4亿美元的市值。

上文提到的失败的COSIX系统的开发商中软公司也忍住了怒火,拿出了中软Linux。

亲眼目睹200号、150号机研制的孙玉芳带领同事,经过三年的研发,于1999年底发布了“红旗”Linux。

2001年12月28日,北京市政府做了一件大事:在办公系统采购中,采购了国产软件红旗Linux,将微软踢出局。 傲慢的微软为此付出了代价。

操作系统的一切似乎都步入正轨。 但大家都忽略了操作系统的关键点:用户体验。 此时,微软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 靠着20世纪90年代对国产软件的打压,迷茫的中国人发现我们解决了自己的系统,却不确定自己的软件。 不管用户体验有多糟糕,响亮的口号都显得那么刺耳。

受到攻击

加入微软第八年,唐骏上任。 微软的管理层还在为2001年犯下的错误耿耿于怀。面对广阔的中国市场,微软充分展现了狐狸的本性,把自己伪装成一只无害的白兔。 ,重新发起对中国市场的冲击。 2002年6月,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来到中国。 在发布会上,他留下了一些甜言蜜语,“我们一直重视中国,微软也愿意做出贡献”。 62亿元合作协议。 也几乎夺走了国产操作系统的收入来源。 两年后的11月,北京市政府再次启动信息化采购,公开招标变成“单一来源采购”,微软拿下全部操作系统订单。 中国的操作系统制造商已经没有粮食了。

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的操作系统厂商在2007年遭受了致命打击。微软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了自己的标准,让本来就很糟糕的生态雪上加霜。

需要反思的是,在国产Linux苦苦挣扎的时候,番茄花园、雨林风、深科技确实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国产操作系统的掘墓人。 他们进行了修整,避开了正版验证,采用了万无一失的一站式安装,还优化了界面,使系统快速美观,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免费易用已经成为压倒性的Linux操作系统。 最后一根稻草。

转折点

2005年,谷歌也瞄准了操作系统。 失去PC之后,在手机领域,国产操作系统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中国移动联合新成立的博思通信自主开发开放移动系统Open(简称OMS)。

小米对系统进行了“魔改”,改变界面、调整插件,推出基于的MIUI

阿里巴巴收购猛犸科技,计划在王健博士的带领下开发不同于的YunOS

腾讯也开发了自己的TOS系统

但剧本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这次我们面对的对手从微软变成了谷歌。

希望

2008年的“黑屏事件”再次警醒了国人。 2019年5月,谷歌宣布华为手机将无法运行GMS服务。 中国人无奈地发现,从PC端到手机端甚至看不见的服务器端,我们没有一项服务。 一个自主可控的系统。 庆幸的是,国家的战略眼光和稳健的企业家给我们留下了希望。

在四大天王激战的2000年代,在湖南长沙腹地,国防科技大学也接受了国家863计划的一项特殊任务——打造国产自主操作系统。 2022年6月30日,一则新闻登上多平台热搜:麒麟发布中国首个桌面操作系统开发者平台“开放麒麟”。

在国内手机厂商热衷于魔改的时代,华为开始规划自己的操作系统“鸿蒙”。 该操作系统于2019年8月9日在东莞举办的华为开发者大会(HDC.2019)上正式发布。

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还有希望。

看到大家对华为的热情很高,我就在这里贴一下华为操作系统的布局。 请勿转载,以免引起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