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3000年历史:人工智能助力解开古老之谜!

发表时间: 2024-05-26 10:44

3000多年前的文字

AI如何辅助破译?

甲骨文遇见现代科技

如何让“冷门”不冷?

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2021级本科生管海粟

提出一种新的甲骨文辅助破译方法

近日,他的独立一作论文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

国际顶级会议ACL 2024主会接收

甲骨文遇见人工智能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一起来看!

助力“冷门绝学”

焕发新活力

大二时

管海粟加入了软件学院白翔教授

创建的本科生创新团队

认识了从事

人工智能视觉

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

刘禹良老师

因对古文字研究很感兴趣

管海粟当即选择加入其课题组

开启用人工智能

辅助破译甲骨文的探索之旅

他发现

现有绝大多数人工智能研究

主要集中在

对已破译甲骨文文字

的识别和检测上

而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破译

未知甲骨文文字

仍然是一个未充分开发的领域

是否可以通过生成模型

模拟甲骨文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过程

来辅助破译

管海粟用几个月的时间

训练和优化模型

使得模型可以

结合古文字演变规律

预测甲骨文文字图像

在现代可能呈现的字形

从而为甲骨文文字破译

提供一定的线索

研究期间

管海粟还与课题组其他成员合作

共同获得4项国家专利

同时

他们协作设计了

基于人工智能的

多途径辅助破译系统Open-Oracle

为古文字爱好者和相关研究者

提供相应服务

“团队成员都是抱着浓厚的兴趣

在自发主动地做着每一项工作

交代给他们的任务

总能完成得超出我的预想”

刘禹良说

大二就把论文发到顶刊上

“我从来没有想过

一个在戈壁滩上长大的孩子

竟然有机会踏入科研的殿堂”

库德热提·玉素甫与科研结缘于

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一年度项目

大一期间他主动申报大一年度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

每天晚上抱着作业册守在装置旁边

填装仪器、清洗仪器

化验结果、分析数据

……

“通过大一年度项目

我发现科研并不是离自己很遥远

平日里看不懂的论文其实也都是

一个实验、一个实验慢慢积累出来的”

大二他加入王威教授课题组

担任项目负责人

“在课题组里

导师和师兄带我经历了

一套完整的科研训练”

连续四个月

库德热提·玉素甫

实验室、主楼

食堂、宿舍四点一线

学软件做实验

做分子动力学模拟……

“尽管上手就是超高难度的挑战

但过程却让我乐在其中”

最终相关成果在

环境领域顶级期刊Water Research发表

为他们点赞!

转自:微信公众号“学校共青团”,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来源: 学校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