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

发表时间: 2024-02-22 10:23

原标题:【深度报道】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重新认识劳动

2023年3月15日,由OpenAI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GPT-4正式发布。仅仅不到半年时间,OpenAI公司迅速将ChatGPT版本从3.5迭代为4.0。

简单地说,它是一个被训练过的、可以进行对话的机器人,可以接受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输入,并生成高质量、自然、连贯的表达。

如果说,半年前ChatGPT的首次亮相并没有引起普罗大众的关注,那么这一次,ChatGPT-4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新了人们的认知——根据一段简短的提示语,它能生成一幅惟妙惟肖的绘画作品;输入一篇专业学术论文,它可以提炼、分析论点;给定一段程序代码,它能自行检验是否存在错误,并纠正错误。在此基础之上,它还可以理解并生成多种语言的文本……

不可否认,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万物皆可用AI”的智能化时代。

由于人工智能的介入,整个社会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它不仅能够取代简单重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还对作家、翻译工作者、记者、律师、行政人员等的知识劳动产生了冲击。

当然,冲击的另一面是创造。尤其是在数字信息产业,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出了大量新的工作岗位,如数据标注员、提示词工程师、人工智能训练师。更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数智化”还能与制造领域的“工业化”深度融合,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未来已来。这一次,它以惊人的速度带着人类飞奔向前。在“数智化”时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劳动?劳动形态将发生哪些改变?普通劳动者该如何更好地投入劳动之中?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工人》记者采访专家、学者、相关从业人员,试图通过不同角度,解读人工智能与人类劳动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一同开启一场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畅想,认识AI,认识劳动,认识自我。

替代和改变

2023年4月6日,游戏原画师阿律突然接到一则来自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裁员通知。

去年4月,即文生图软件Midjourney的V5版本发布半个月后,很多和阿律一样的游戏原画师,成了第一批因为人工智能失业的人。

如果把时间往前回拨半年,游戏公司的原画师们仍然相信,凭借在美术领域长期训练所获得的技能和积累的经验,他们能够抵御住AI绘画带来的冲击。当时,AI绘画的技术还不成熟,成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过多地拼凑元素、废图率高、易出现“六指手”等。

这些暂时存在的AI缺陷,让部分人低估了它的迭代能力。

在游戏美术领域资深人士看来,目前Midjourney、StableDiffusion等AI绘画工具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已经可以媲美科班出身、3年以上经验的人类画师。

游戏公司资深业内人士杜强(化名)透露:“在AI绘画的辅助下,游戏公司的成本大幅下降。”他介绍说,自己所在的公司已经开始推行“AI辅助+外包精修”的工作模式。

拿一个游戏角色为例,原来外包公司画出一个角色的成本至少要8000元。现在,由于游戏公司先给AI参考图,外包公司负责精修,成本已降低到2000元左右。

无论从能力还是成本的角度考量,AI似乎都已经占尽优势。随着语言、图片、视频等多模态AI大模型接连涌现,除了游戏原画师,文案策划、平面设计等众多创意行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强烈震动。

“如果我要写一部以元宇宙、人形机器人为主题的短篇科幻小说,你能为我提供一个看到前三句话,就让人惊讶的文本大纲吗?”2023年6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向ChatGPT提出了这个问题。

接着他用了3个小时,与人工智能对话66轮,创作出一部名叫《机忆之地》的科幻小说。这部作品,从笔名、标题、正文到配图,100%由人工智能创作。2023年10月,他带着《机忆之地》参加了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和其他由人类撰写的科幻作品一同交到评委手上。让人意外的是,6位评委中,只有1位评委对创作者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其他评委并未发现异样。更出人意料的是,人工智能的手稿获得了大赛二等奖。

《机忆之地》的获奖,说明人工智能在给定的提示词足够丰富、准确的情况下,完全具备超越人类的创作能力。

虽然,AI给以游戏原画师、设计师、文案策划师为代表的创意内容行业劳动者带来不小的冲击,但这并没有挫败资深从业人士的信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AIGC的创作模式仍然需要人类参与,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创意和想象力。”

“保持创造性思维和独特个性是不被AI取代的关键。”

“AI创意只是解决了底层的筛选工作而已,好的创意还是不会被AI取代。”

……

面对未来,不少创意劳动者依然保持着对工作的乐观与热情。

解放生产力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和团队以“AIGC对职业的替代”为主题作过一份调查研究。“职业替代本质上取决于人工智能在不同维度上的能力大小。”

沈阳解释说,人工智能目前的强项主要集中在对知识的记忆上,弱项在于对现实世界理解不够深入,易出现“AI幻觉”。

在那些高度规则性、重复性的职业中,人工智能更容易对其进行模仿。而在那些需要调动情感技能、协作技能的岗位上,人工智能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这份报告还指出,人工智能对劳动者就业除了有破坏效应,还存在调整与创造效应。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在取代一些岗位的同时,还会制造新的岗位,并帮助劳动者在AI技术协助下提高工作效率。

眼下,全球众多高科技企业纷纷展开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人工智能市场进入“百模大战”阶段。

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纷纷出现,这些工具为劳动者提供了诸多便利,有人已经率先向人工智能“索要”生产力了。

数据分析师阿丽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制图、制表是她工作内容中的一大部分,制表过程较为繁琐,耗费时间多。借助AI后,通过与数据直接关联,她能迅速生成图表,省下了接近三分之二的时间。

此外,AI还帮助阿丽解决了很多编程难题。有时候,她要采用一些新的编程方法,但对此又并不熟悉,经常因为代码出错走进死胡同。阿丽说:“仅仅查错、改写这个过程,前后就要耽搁两个星期。”借助专业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工具后,它不仅会给阿丽很多代码编写建议,还能检查代码漏洞,优化升级。

“它就像一位导师,解决了我的很多难题。”

鉴于很多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能力已经足以媲美人类大脑,阿丽正在重新评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她说:“美国硅谷的很多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大量裁员,一批初级数据分析师、数据科学家被迫失业。”

由于强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完全能胜任数据采集等工作,很多初级岗位也就不再被需要。让她担心的是,人工智能经过未来5年的发展,可能会替代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

阿丽认为,数据分析师的职能也许会被重新定义,其核心竞争力可能要有商业敏锐度、杰出的分析思维,而这些软实力更难培养。

AI不仅“重写”了很多职业,还改变了一些行业生态,释放了部分生产力。撩头发、做手势、上新品……进入特步的直播间,就能看到一位温柔的主播小姐姐在有条不紊地直播带货。而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女主播的肢体动作每隔两分钟就会出现一次循环。这名主播其实是一名虚拟数字人。

随着大模型和生成式AI落地各行各业,MCN机构、品牌、电商平台和内容平台纷纷拥抱AI数字人,期待从中获得直播带货新的增长点。AI数字人正在占领越来越多品牌的直播间。无论是服饰搭配,还是口型声音、身形姿态,甚至是带货节奏,它们已经无限接近真人主播。

传统的直播,需要真人主播和一间能够容纳各种直播设备、直播人员的直播间,成本投入并不低。

相比之下,AI数字人直播只需要简单的设备和最多一名工作人员,既省去了运营成本,还解决了优秀主播培养等难题。

随着多模态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数字人产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期。未来,大模型技术加持的AI数字人不仅将具有高度逼真的形象和动作,甚至有望模拟人类的情感和思维,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延伸。

工业大模型

李祖希是清博智能集团副总裁、创新院院长,长期专注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及商业化应用,采访中,他向《中国工人》记者介绍:“人工智能大模型主要由算力、算据、算法这三者构成。其中,算力是基础,算据是向大模型输入的数据、资料,算法则是指对数据的运算规则。”

人工智能之所以具备深度学习能力,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将万亿量级的数据投喂给大型计算机,经过巨大的运算量,一种接近人类思维水平的智慧会从大量数据中涌现,人工智能也就此产生。

凭借强大的记忆力、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在众多领域内,人工智能都将创造出更多价值。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累计发布了200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其中有20多个大模型产品获批向公众提供服务。这些通用型基座大模型,不仅能写诗作画、解数学题、做PPT,它们更大的本领是赋能工业生产智能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那么,人工智能与工业场景结合起来是怎样一种面貌呢?它会如何帮助一线职工解决实操难题呢?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名产线职工进行交接班时,站在电脑设备前陈述生产情况:“今天加工生产产品20件,产品全部合格;在生产过程中自动拧紧机设备出现故障,故障代码为W002,设备故障已修复;生产器具正常,记录人是张三,班组是B班组。”约一分钟后,一份逻辑清晰、内容完整的交接班日报表马上生成。

以上是人工智能在车间交接班场景的一个初级应用,实际上,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2023年9月22日,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声谷大模型专场发布会上,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以工业场景为结合点,正式推出羚羊工业大模型。这是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业领域落地的一次积极探索。

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甲甲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羚羊工业大模型覆盖了41个全部工业大类的专业知识,其中在高端装备、汽车、船舶、机床、能源、新能源、石油石化等细分行业领域,知识储备量达到上亿级别。”

徐甲甲以验船师岗位举例,在船舶建造过程中,验船师会现场检查设备制造工艺是否达标、船体上的组成部分设计位置和数量是否符合规范。如果验船师在检验时遇到问题,通常需要先询问专家团队的意见,再进行决策。

而通过羚羊工业大模型“数字工匠”AI知识库,验船师只需要直接提问“低温下钢制海船的船体用料有什么要求”“应急柴油机的报警与安全保护有哪些要求”“甲板的结构要求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就能马上得到准确答案,通过系统的指引完成相关检查。

徐甲甲介绍说:“‘数字工匠’就像一个拥有海量工作经验的技能大师,可以在职工遇到问题时提供最优解。”为制造业相关企业的职工提供知识决策,仅仅是工业大模型的一个功能,更深入地说,工业大模型还可以与企业生产线的工业机器人相关联,完成工单流程转换等复杂切换工序。

赋能制造业

如果说羚羊工业大模型还停留在实验阶段,那么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兴澄特钢厚板分厂已经是智能制造的先行典范了。

2023年底,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兴澄特钢厚板分厂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灯塔工厂”,代表着工业领域顶级的智能制造能力。这家企业之所以获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中采用了大模型等大量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走进工厂的热轧车间,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偌大一个厂房,只有两名工人在现场。如果仔细观察就能看到,车间各处密布了成百上千个高精度的检测仪器,他们相当于人类的“第五感”,可以实时获取整个生产流程的数据。这项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用,替代了69个重体力劳动和环境恶劣的工作岗位,优化了人员岗位匹配度。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兴澄特钢厚板分厂智能化主管王孝敏说:“高精度检测仪器可以实时获取产线状态,我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工业机理和AI的智能模型,通过模型的不断学习,获取最优的指导策略来指导生产。目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了29.8%,质量损失成本下降了46.7%。”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兴澄特钢厚板分厂每年可以生产690万吨特殊钢材。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高精度感应仪器相结合,他们解决了特钢行业多品种、小批量与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产品的柔性定制,目前企业定制化订单数量提升了35.3%。

人工智能技术已展现出对制造业的强大赋能作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加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深刻改变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

人工智能究竟还能走到多远的地方?它还能帮助人类释放多大的生产力?答案充满了丰富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将社会引入一个全新时代的开端,劳动的价值将被重估。我们无法确定,人工智能将走向多远的未来,但我们确信,劳动使人类获得自己的本质,把自己与其他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

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属于人类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智慧的延伸,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是人的“造物”。

我们对人工智能怀揣着美好的期待,面对这个拥有超越大多数人的智慧水平的虚拟生命,我们应该张开双臂,拥抱它的到来。(《中国工人》杂志记者李双星)

(本文原载于《中国工人》杂志2024年2月刊)

来源:《中国工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