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华院士揭示未来网络通信的十大趋势

发表时间: 2021-12-14 09:09

读创/深圳商报驻穗记者张莹

12月13日,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网络通信论坛在广州举行。

论坛由鹏城实验室主办,以“交流无障碍,连接无极限,进化无止境”为主题,汇集行业高水平专家学者,围绕网络通信、网络空间和网络智能等方向开展技术研讨。

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数理部主任于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大数学与数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徐宗本,工程院院士、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张宏科,鹏城实验室通信部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张钦宇、鹏城实验室通信部移动所所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陶小峰等,对6G技术等行业前沿问题展开精彩碰撞。

广东已形成全球最大5G产业集聚区

据悉,目前广东正大力实施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已初步形成全球最大的5G产业集聚区,有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和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华为、中兴等一批系统设备厂商和网络通信类龙头企业,以鹏城实验室为代表的创新载体,已建成的15.79万个5G基站,已投入使用的310个数据中心,居全国前列的5G基站数、用户数和产业规模,长期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的网络通信产业等,共同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未来网络通信世界十大畅想

会上,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副主任余少华精彩阐述未来通信世界的十种畅想。

余少华介绍,未来10年之内,互联网仍是支撑全球信息传输基础设施的主体架构,比特级传输和交换、千兆以上接入、5G全覆盖和工业互联网将逐步成为现实,实现信息在空间和时间有效传送。

他说,未来网络通信领域的整体发展趋势将呈现十大特征。

一是网络特征,作为本世纪的科技象征,网络逐渐成为随时随地的“场景”,就像阳光、空气、水和电一样的“存在”人类有史以来的一次重大转变将出现,也就是人、网、物三元万物互联,将并逐步渗透至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当于叠加了一个神经层。

二是架构特征,它将带来复杂、封闭的体系向开放开源的云网一体架构转变,其中组成架构各要素单元的来源,从传统买卖关系向产业链新生态系统转变

三是连接特征。他举例说,14亿台连接的手机所产生的价值和影响力,要远远超过相等价值的超级计算机。“这种连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可以不断突破距离、时间,听力、视力、能力、知识、脑力各方面制约,向所有行业和区域延伸,将改变很多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

四是空间特征。网络通信可以突破空间,位置,微观世界、生物环境、高温低温环境、高压低压、海底和地球内部等人类不适合生存的环境限制,从目前地面上的平面二维互联向陆海空三维互联、微观世界互联,外太空和星际互联延伸,直至地球所有物理维度。

五是软件特征。余少华说,通信系统软件的诱人之处在于,可以不断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和功能,按需升级、快速迭代,把灵活性发挥到极致。

六是数据特征。网络数据总量的陡增,带来网络流量、存储容量、处理速度等呈指数型增长。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成为研究的焦点

七是带宽特征。按照库伯定律,互联网上每秒比特的传送量每16个月翻一番。目前,5G商用系统的空口速率比30年前相比已增长约10万倍,还在继续呈指数型增长。

八是虚拟特征。网络世界无质、无实体、无界,网络空间已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是继陆、海、空、天之后人类第五疆域和战略空间,制网权与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同等重要

九是数字特征。余少华介绍,物理世界将会逐步完成数字化,这既是信息社会最基础的部分(类似两千多年前“度量衡及其统一”),又是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与网络化并驾齐驱的一次重大转型。这将使网络资源和计算资源得以延伸到任何地方,打通数字和模拟两个世界。从数字化开始直到智能化高级阶段,我们将看到所有传统事物将被重新定义。

十是微型特征,网络通信的各类元器件普遍朝着微小型化方向发展,集成度不断提高,功能不断增加,能耗不断降低,重量不断减轻,尺寸不断缩小,价格不断降低。余少华说,过去50年,推动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发展的是摩尔定律,现在晶体管微小型化的平面布局正在逼近物理与工艺极限,摩尔定律的趋势将放缓或变轨,急需新的方法和手段实现突破。

余少华介绍,网络通信技术经过几十年指数级增长,未来20年左右会碰到七大“技术墙”,包括移动通信技术墙、IP数据通信技术墙、光纤通信技术墙、集成电路技术墙、软件复杂性技术墙、大数据处理技术墙和能耗技术墙。它们之间相对独立、相互影响又自成体系。最急需的是在原理层面的重大突破,来支撑网络通信技术再次实现大飞跃。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