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投资亿元支持中国13个创新低碳科技项目

发表时间: 2024-05-23 16:36

把废弃的钢渣和二氧化碳结合变成砖头、用合成生物技术培养细菌去“吃”二氧化碳、用绿电电解二氧化碳制成绿色航空燃料……用十八般武艺给二氧化碳做“变形记”,变成低成本的砖头、衣服、食品、燃料,这些技术都来自于“碳寻计划”——中国CCUS(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首个寻找最前沿技术的亿级资助计划。

5月23日,“碳寻计划”公布终选名单,13个项目从3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共获得亿元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碳寻计划”的产业合作伙伴包括河钢集团、华润集团、海螺集团等,也为终选项目投入千万级的配套资金,并提供落地场景。

“CCUS从商业上来说还在启动阶段,在科学上说也非常复杂,能支持这些前沿创新技术,不仅对国家发展是重大贡献,对双碳目标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金红光表示。

在全球变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CCUS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因为即使做到完全不排放,为了减碳,也需要把之前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来。据悉,“碳寻计划”是CCUS领域金额最大的资助计划,旨在寻找领域内最前沿的技术,帮助技术跨越“死亡谷”——即从实验室落地工业场景,并快速实现规模化。

“碳寻计划终选名单里的技术水平和国际上最顶尖的CCUS技术相当。”腾讯碳中和高级顾问翟永平说。这些技术在具有国际水平的同时,也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占世界54%的钢铁产量,钢铁碳排放占世界的65%,减排压力巨大。“碳寻计划”试点支持赛道的技术主要覆盖钢铁和电力2个减排大头。

比如北京科技大学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钢渣捕集CO2,相当于“钢渣+CO2=石头”,这个被称为“矿化”的过程又能产生用作铺路和盖房的板材,做到“变废为宝”。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高炉渣替代商用吸附剂捕集CO2,不仅省钱,还形成了从落叶(高炉渣)到化肥(吸附CO2)的自循环。

苏伟老师团队用钢渣+二氧化碳做成的砖头

这些减碳技术对于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至关重要,未来中国出口到国外的钢铁在低碳标准上可能会有所提高。“以前是谁多用化石燃料,谁就有企业竞争力;现在谁能把二氧化碳捕集下来,谁就有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河钢集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田京雷说。

图片来源:腾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袁璐